九游电脑版-“足球+文化+旅游”产业融合创新成果在行业内不断深化,行业活力持续释放的简单介绍
全域旅游是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增长、调结构、增就业、惠民生的新引擎。可喜的是,普陀早已行进在全域旅游的新征途,领跑万亿产业,足音铿锵。
欲戴王冠,必承其重。2016年2月,普陀旅游率先入围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名单。在日前召开的旅游发展大会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动员大会上,普陀区砥砺前行,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,厚植优势特色,角力深入,按照“全局谋划、全业融合、全景覆盖、全民参与、全要素保障”的模式,推动“全景普陀”再出发,以期建立一个海岛全域旅游发展的县域模式,打造中国唯一的东部海洋(海岛)公园,从而全面促进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,真正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。
产城融合 “旅游+”大放异彩
全域旅游是对产城融合城市形态的新创造。普陀立足自身优势,以特色小镇、主题岛、示范岛为平台,以旅游业与各行各业跨界互动为推手,打造旅游月亮产品、星星产品,形成星月同辉的多元化产品体系,做足“旅游+一切、一切+旅游”的跨界融合新文章,让这座滨海之城涌动着勃然的生机。
旅游业有着强大的渗透力,普陀以“资源无限、市场无边、产业无界、创意无穷”的理念,以上天、下海、环岛、登山、跑马、入村、宿家、寻美、求侣、访寺等为供给指向, 创新并丰富多种旅游新业态,策划包装了群岛海上游、岛村渔家游、海岛自驾游、爱情文化游、禅修体验游、大众海钓游、健康养生游、海洋工业游、海岛探险游、节庆赛事游等十大休闲度假精品。每一种旅游产品的出现,都是普陀深耕资源优势,围绕当地“佛”“海”文化,自我挖掘、创新发展的成果。
散落在普陀的特色小镇,更是以“特色”领衔成为当地产城融合的新样本。“禅意小镇”根植于佛家文化,深度谋划、延展佛教文化相关业态,逐渐形成了系列主题商业街区、主题酒店等产业链。建设渔文化为主题的“沈家门渔港小镇”,立足渔文化,深挖渔业渔民渔俗渔港文化,设计小镇门楼标识景观,做美做亮做活“一港两岸”,推进产业集聚、要素集约、功能集成,重塑“十里渔港”繁华。
“一岛一品一主题”,通过深化普陀山、朱家尖、白沙岛、桃花岛、东极岛等主题定位,普陀不断注重人文情怀、配套完善,强化文化创意、生态导向,紧扣清凉、逃霾、佛禅养生、海鲜美食、蓝色婚恋、岛居渔宿、海上运动等市场热点开发专项产品,释放海岛旅游集群魅力。建设精品示范海岛,塑造白沙—柴山岛“白浪逐沙、海钓天堂”品牌形象,发挥主题岛建设引领垂范作用。
同时,一大批项目正在加速推进或引进,给产城融合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。观音文化园项目紧锣密鼓推进建设中;普陀圣岛1806项目筹备建设中,以争取引进大型旅游文化综合体项目。
正如普陀旅游部门相关负责人所言,要不断提升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度,通过“旅游+”“+旅游”,把旅游产业做成融合一二三产的支柱性综合产业,助力普陀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在全国262个创建县区中脱颖而出,打造成为全域旅游无可替代的海岛旅游目的地。
评论留言
暂时没有留言!